攝影

想開始拍攝,首先你必須具備攝影器材--在「只要有心,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」的時代,無論是數位單眼、類單眼、DV,甚至是某些支援「專業相機模式」錄影的手機(或手機 app),都可以成為你的拍攝工具。

因此在接下來的攝影教學中,我們不會直接推薦你使用特定器材,但我們強烈建議:在正式拍攝以前,請務必充分進行器材測試,了解器材功能是否合乎自己的需求,也確認你設定相機的方式正確。如果在測試過程中,發現手中的器材不符需求,再考慮租借或購買合適的器材即可。

「我有相機,但怎麼判斷它適不適合呢?」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,那麼接下來請閱讀以下的文章,並實際拿起你的相機嘗試拍攝看看吧。

好畫面」的構成元素

想製作出「擁有基礎以上畫面品質」的課程影片,你需要注意下面這幾點:

  • 畫面的清晰度與穩定度:畫面解析度高、鏡頭不晃動,以及對焦不模糊。

  • 畫面的色調與亮度:畫面明亮、色溫適當、以及畫面主體上沒有嚴重陰影。

  • 鏡頭角度與構圖:參考構圖原則進行拍攝。

如何拍出好畫面?

接下來,開始一步步地拆解正式開拍前的設定步驟,從零開始「準備一場拍攝」吧。

目標 1:畫面清晰且穩定

相機拍攝品質設定

  • 設定「畫質」:以 1080p(1920 x 1080)為佳,最低不低於 720p(1280 × 720)

  • 設定「長寬比」:強烈建議設為 16:9 滿版,以符合常見的顯示器規格

  • 設定「影格速率(FPS)」:影格速率的單位是 fps(每秒顯示影格數),而常見影視拍攝的設定是 24 fps 或 30 fps,建議你設定為這兩者之一。同一支影片中使用的所有畫面,影格速率設定以一致為佳

  • 設定「拍攝格式」:建議將拍攝格式設為 mp4 或 mov 這兩種之一

  • 清潔相機鏡頭:小心擦拭相機鏡頭,除去灰塵和指紋,避免拍出來的畫面上出現不明粒子或痕跡

相機拍攝功能設定

  • 選擇「手動模式(M 模式)」拍攝:建議使用相機的「M 手動模式」,能讓你針對拍攝環境,提前設好恆定的功能與數值,避免受到自動模式中不可控制因素的影響,較容易拍攝出對焦準確、曝光合適且雜訊較少的畫面

    • 關於「是否可以使用手機拍攝?」:一般情況下,我們會優先推薦老師使用相機來拍攝;但若手邊真的沒有相機,建議你使用「支援『專業相機模式』錄影的手機(或手機 app)」,且拍攝前多加測試,並在拍攝時多留意手機的耗電與檔案儲存情況。註:手機的「專業相機模式」,指的是可以預先設置好固定快門、光圈、感光度和白平衡等重要數值的拍攝模式

  • 設定「快門速度(S)」:一般拍攝時,為了不讓物體在移動時出現殘影,我們會將相機的快門數設為「影格數的 2 倍以上」。例如:設定影格速率為 30 fps,快門速度就要設定為不低於 1/60s

  • 設定「光圈大小(F)」並注意對焦準確:光圈的大小,會直接影響畫面的亮度和景深,一般而言,拍攝人物時會將光圈開到最大,讓背景稍微模糊,以凸顯主體。但若是以下幾種情況,則建議使用小光圈,讓畫面各處都能清楚、不模糊,避免失焦問題

    • 老師有大幅度的肢體動作時

    • 老師示範教學時。例如:繪畫或手作等課程

    • 老師需要同時使用身旁或身後的道具,例如:白板或投影幕

相機儲存設定

確認相機記憶卡的檔案儲存容量充足,並注意記憶卡的存取速度,建議使用寫入速度較快的記憶卡;如果情況允許,也可以在拍攝前清空並格式化記憶卡。

使用腳架

錄影時使用腳架,較容易錄製出穩定、沒有震動的畫面。使用時應注意:將相機安裝上腳架後,需特別留意相機的拍攝畫面是否水平、沒有歪斜。

目標 2:畫面色溫與亮度合適

相機拍攝功能設定

  • 設定「感光度(ISO 值)」:感光度愈高,相機拍攝出的畫面會愈亮,但畫面的顆粒感和雜訊也會愈明顯。在晴天或有光處的拍攝,通常會選擇設定較低的 ISO;而陰天或光線不足處,可能需要設定較高的 ISO,或增加打光

  • 設定「白平衡(WB)」:相機拍攝出來的影像色溫,會隨著拍攝環境當下「光線強弱」與「系統設定色溫數值的差異」而產生偏差,常見的色偏有偏黃(暖色過強)和偏藍(冷色過強)。適當運用色偏,可以讓影像傳遞出的不同的情緒,但若影片內容並不含有強烈情緒(課程教學影片大多屬於此類),就不適合拍攝色偏過度的畫面,此時可透過調整白平衡來校正色偏

所有關於相機拍攝功能的設定,都可能根據環境不同而需要作出相應的數值調整,建議你在正式拍攝前要多加測試,並且開拍後就盡可能不要大幅改動這些設定

  • 適當打光(詳細內容請至後面的「燈光」單元)

目標 3:鏡頭角度與構圖合適

  • 鏡頭角度與構圖原則:選擇合適的拍攝角度並善用構圖,能清楚傳達資訊,讓老師更顯專業,也更能抓住學生目光。(詳細內容請至後面的「鏡頭角度與構圖原則」單元)

拍攝時的注意事項

影片開拍之後,盡可能不要在錄影過程中任意更改有關相機拍攝功能的設定,包含快門速度、光圈大小、感光度(ISO 值)、白平衡(WB)等。如需調整這些功能的設定,建議暫時停下拍攝,調整好數值再繼續,以確保整段影片的完整性。

拍攝時最重要的小事:「精準地」檢查影片品質

如何確認一場拍攝已經完成了呢?可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講解完、腳本都拍完就 OK 喔!請務必在最後檢查影片品質無誤,才不會功虧一簣。然而,無論你使用的是專業相機還是手機,直接在器材上播放檔案來進行檢查很容易受限於螢幕小,導致影片細節無法被完整呈現,難以用肉眼看出影片的問題而忽略了影片的完整性。

常見的影片問題

  • 畫面問題:對焦偏離(失焦)、曝光過度(畫面太亮)或曝光不足(畫面太暗)、水平軸歪斜、雜訊太多等等。

  • 燈光問題:臉部陰影嚴重、畫面有不自然光影(例如:電腦螢幕的光線打在臉上)等。

  • 收音問題:收音有回音、收入過多環境音或雜音等。

為了避免事後發現影片品質不佳,導致可能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與成本,來重新拍攝部分、甚至全數影片,我們建議:

  • 試錄影片時,仔細檢查影片品質,隨時調整拍攝方式,以得到最佳的拍攝效果

  • 正式拍攝結束後,仔細檢查影片品質,並確認檔案存檔無漏失,才算是完成拍攝工作

  • 要檢查影片品質,請將檔案讀入電腦(連接監看螢幕或電視也可以),以較大的螢幕來檢查影片畫面,同時確認影片聲音的收錄,是較能保障影片品質的作法

以上,針對攝影的教學在這裡告一段落。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,歡迎閱讀我們提供的延伸資料:

Last updated